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
孩子成長的過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,這是正常的現象,能夠忍受和消除挫折並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 ,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 。然而 ,現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較差。這點不得不令人擔憂。一個健康、成熟的人,必然具備一種能力,能夠承受痛苦和挫敗的能力.作爲父母,我們也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具備這種能力.那麼,這種能力是怎麼形成的呢?
1、把握挫折教育的時機,幫助孩子正確理解挫折
孩子對挫折正確的認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關鍵 ,是我們進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 。幼兒年齡小,對事物的認識是具體形象的 ,家長在幼兒面臨困難時,應該讓他們直觀地瞭解事物發展的過程,從反覆體驗中逐步認識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,從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會遇到困難,成功的喜悅恰恰來自於問題的解決。只有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感受挫折,認識挫折,才能培養出他們不怕挫折、敢於面對挫折的能力。所以我們在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時 ,應該讓幼兒直觀瞭解事物發展的過程,真實感知挫折,認識到生活有順有逆、有苦有樂 ,從而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,只有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充分感受挫折,正確理解挫折 ,才能培養他們不怕挫折、勇於克服困難的能力和主動接受新事物 ,承認並敢於面對挫折的信心。家長在平時孩子碰到困難時,教育孩子採取不迴避的態度 ,鼓勵孩子面對現實 ,勇敢的向困難發起挑戰 。一句“你行的”、“你真勇敢”、“好樣的”、“瞧你做得真好”……幫助孩子樹立信心,激勵他努力去克服困難 ,當孩子一次次戰勝困難時,他們便增添了勇氣,激起了戰勝困難的願望。這使家長的“你行”也就變成了他們自己的“我行”!
2、教會孩子正確對待失敗
很多情況下,給孩子帶來最多打擊的往往
不是失敗本身 ,而是他對失敗的理解 。比如你的兒子沒能被選上代表幼兒園參加聯歡會,他想到的原因可能是:“我不如別的小朋友 。”但也有其他原因,比如“他們需要更多小女孩” ,或者“他們要挑唱歌唱得最好的”。這樣做不是要你教孩子逃避責任——有些時候導致失敗的確實是孩子自身的原因。
作爲孩子,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態度常常是不穩定的,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 ,在碰到困難和失敗時 ,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 ,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和挫折,這時,家長要及時告訴孩子 ,“失敗並不可怕 ,你只要勇敢 ,一定能做好的”,“從失敗中吸取教訓,看一看下次怎樣做”。家長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失敗作爲教育的契機 ,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嘗試,同時 ,教育孩子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 ,提高克服困難和抗挫折的能力。
3、給孩子樹立榜樣,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
心理學研究表明,榜樣對兒童行爲的形成和改變有顯著的影響。給孩子樹立不畏困難、戰勝挫折的榜樣,有助於增強兒童勇敢面對挫折的信心 。在孩子遇到挫折時,正確適當的引導同樣尤爲重要。幼兒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 ,因而應採取正面教育的方法,爲他們樹立正確的榜樣,利用榜樣的力量 ,增強幼兒的抗挫折能力 。
4、注重能力的培養,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以及抗挫的信心
要想減少孩子遭遇挫折的次數,就要增強孩子抵禦挫折的能力,如掌握與年齡相符的知識技能 ,比如大班的孩子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自己會穿衣、繫鞋帶、疊被整理玩具等,如果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會做,他就會在集體活動中落後於別人 ,長此以往 ,孩子就會失去自信,以至於破罐子破摔,反正我不會做 ,反正我是落後的。除這些基本技能以外,還要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,如樂觀、積極、向上的生活態度、遇到困難不退縮、失敗後不悲觀等。另外家長要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。如洗手、洗臉、穿衣、整理牀鋪等,很多能力不是一次就能達到的 。在日常生活中不放過任何機會抓住教育 ,應隨時教育 ,隨時觀察 ,抓住機會 ,爲他們提供條件,讓他們自己去探索。當孩子進步後,家長一定要以積極的態度給予讚揚和鼓勵,強化孩子的行爲,並隨時表現出認可的神態 ,使幼兒的受挫意識得到改變 ,提高他們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。
5、給孩子鍛鍊的機會,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氣
面對挫折能夠堅韌不拔的性格,僅靠說教是無法培養的,兒童必須經歷挫折纔有可能超越挫折 。因此 ,家長在日常教育中還應注意設計教育環境,不要一味給孩子營造一切需求都能輕易得到滿足的生活環境,更不要阻礙孩子適當接受困難和挫折磨練的機會。挫折教育重要的並不是挫折本身 ,而是孩子在受挫後是否有恢復能力 ,是否有無所畏懼的自信心。其實,挫折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尋找幸福的能力,這樣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處之 ,永遠樂觀。
家長要提高認識 ,改變原來的教養態度,讓孩子走出大人的“保護圈”,放開手腳不要怕孩子摔着、碰着、餓着、累着 ,孩子摔倒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;對挑食、偏食、厭食的孩子,餓他一兩頓又何妨。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,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家長不要去幫忙 ,例如,要玩具自己去拿,衣服、褲子自己穿,在家庭生活中,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,切不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解決掉 ,把他們前進的障礙清除得乾乾淨淨。
6、放開手腳,讓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
孩子穿衣、穿鞋時,笨手笨腳,磨磨蹭蹭,父母過來很快就幫他穿好了;孩子小時候學着自己吃飯 ,可能弄得滿桌子都是掉的飯菜 ,還是沒有吃到嘴裏多少 ,父母看着便不耐煩 ,於是親自喂孩子吃飯。父母的做法看起來利索、痛快 ,但卻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 ,同時也養成了孩子凡事依賴父母的習慣 。
如果對孩子過度地溺愛,事事包辦代替,最終會使其養成嬌弱的弱點,以至於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。例如孩子摔倒了 ,如果不嚴重,我們應鼓勵他自己爬起來,而不是急切地跑過去相扶;孩子想要玩具,應當鼓勵其自己去拿 ,衣服也要鼓勵其自己去穿等 ,切不可讓他們飯來張口,衣來伸手 。我們應當使孩子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一定的障礙和挫折 ,讓孩子在生活中漸漸學會獨立面對一切 。
7、鼓勵孩子克服困難,培養他們抵抗挫折的勇氣
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產生消極反應,往往會垂頭喪氣,採取退避的方式 。要改變這種現象 ,就必須在孩子遇到困難時 ,教育孩子要採取正確的態度,勇敢面對 ,向困難發起挑戰。例如 ,當孩子登山怕高、怕摔跤時 ,我們就應該鼓勵孩子說:“別怕,你行的!摔一跤算什麼?你真勇敢!”許多小女孩害怕走平衡木、害怕游泳,這時,我們就應該鼓勵孩子說:“別怕,你準行!”
正如古人所說:自古雄才多磨難,從來紈絝少偉男 。磨難和挫折最能鍛鍊人的品質與意志,它們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經歷。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,必然可以促進其更好地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,學會自立自強 。戰勝挫折並非一朝一夕可得,也並非刻意追求即成 ,關鍵是順其自然 ,順應兒童的發展規律。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承受能力及克服挫折的能力,持之以恆。任何放縱和遷就的行爲都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思想,要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認識挫折,從而戰勝挫折 。
8、多肯定、鼓勵孩子
當孩子遇到挫折時,父母應當及時去關心和鼓勵孩子,給孩子安慰、鼓勵和必要的幫助,使孩子不會感到孤獨無助 。這時,父母要儘量避免消極否定的評價,如“不要再試了,再試也沒有用的”、“做不好就別做了”、“怎麼這樣笨,別人早就做完了”等,這種話只會強化孩子的不自信和失敗感,家長不妨採用一些積極肯定的評價。如“雖然你沒有成功 ,但我要表揚你,因爲你有勇氣去試試就很好 。”“你一定要相信自己,爸爸媽媽相信你能行 。”這樣做會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讚揚的 ,自己完全不必害怕失敗,從而慢慢學會承受和應付各種困難挫折 。
9、因材施教,給每個孩子制定抗挫實施方案
同一挫折對不同的孩子產生的心理反映不同,因此,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性格進行挫折教育。如果自己的孩子自尊心較強 ,好強、愛面子 ,遇到挫折容易產生沮喪心理,對這類孩子父母不要過多地埋怨、批評 ,而是點到爲止 ,多加鼓勵;較自卑的孩子,本來對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,父母切忌過多指責,而要多加安慰 ,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 ,創造成功的機會 ,增強其自信心 。
對於能力較強的孩子 ,他們是老師、家長眼中的好孩子,聽到的大多是讚揚聲,因此常常自信滿滿 ,這時 ,家長不能一味地採用賞識教育 ,不斷擴大孩子的優點而忽略孩子的缺點 ,要適時針對孩子的缺點設置一些挫折 ,有時需要打擊一下能力較強孩子的自信心,以增強幼兒的挫折抵抗力。在能力較強的孩子遇到挫折時,家長應重在啓發,讓他們發現受挫的原因,放手讓他們去解決問題。
面對能力少稍弱的孩子,我們應及時發現他們小小的優勢,鼓勵他們樹立信心,勇於面對挫折。應該幫助他確立切合實際的目標,制定由低到高、由易到難的計劃,使孩子能不斷地看到自己的進步 ,從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。
10、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
有些父母總是對孩子的錯誤非常在意 。事實上,孩子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。一個孩子如果不犯錯誤 ,他就永遠不可能長大。當孩子犯錯誤或過失時,作爲父母,千萬不要着急、氣惱,更不要不分青紅皁白地斥責孩子,甚至體罰孩子。
當孩子有過錯時,其內心肯定會出現自責和衝突 。針對這種情況,父母要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,以引起孩子情感上的重視。正面教育是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的一種方式,當然,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入情入理 ,注意感情的溝通 ,千萬不能講大道理、空洞說教,引起孩子的反感。
高明的教育方法應該是“感化→說服→感化” ,就是說 ,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重視情感的溝通。比如,父母可以先誇獎孩子說:“你做得不錯!”“你已經很努力了!” 這就是前段的感化,因爲這些語言對孩子來說比較容易接受。然後父母再指出孩子失敗的原因 ,讓孩子不斷進步,這是教育的目的 。最後父母不要忘了鼓勵孩子:“如果你再努力一些,就能做得更好!”這樣的正面教育就能使孩子自動地檢討失敗的原因,減少下次犯錯誤的機率 。
- 上一篇:怎樣糾正孩子的虛榮心
- 下一篇:學齡前兒童身體的發育特點